
编者按:应泰州市初中物理教研员孙老师邀请,7月18日,汤老师为泰州市30名骨干教师作了其经典讲座——《立足核心素养 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台上台下互动频繁,精彩不断。今日推送现场听会学员杜陈老师感想一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能激发我们更多灵感与巧思,促发更多妙行与体悟。
今天有幸听到汤金波教授的一节讲座,除了被汤教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更多的是引发我对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活动的思考。
就以今天视频中的序言课来说,汤教授实验教学主要开展了自制温度计,“蜡烛系列”等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沉浸在物理探究的思考与乐趣中,实现了学生从“求知者”转变成“好知者”、“乐知者”,那这是怎么做到呢,仅仅是因为树人的学生素质比较高的原因吗,讲座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汤教授的两段教学片段,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去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教学实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非常佩服汤教授的课堂设计,但是让我去在教学中去实践去模仿,我又仿佛放不开手脚,有所顾及,所以我更加觉得汤教授不仅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勇者。
基于本次讲座的启发,写一点关于实验教学的一点感想。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所有实验教学的前提与依据
《序言》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科的第一次课程,能否上好这节课,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物理的印象与认识,在潜意识中直接埋下“是否愿意上物理课”、“是否高兴上物理课”、“是否期待上物理课”这几颗充满矛盾的种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物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探究性思维。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应该是通过物理现象锻炼学生思维上的发散,体现学科特点。在整节序言课当中,我最喜欢的也是最难以忘却的是,在酒精灯内外焰温度的对比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历程与碰撞:火柴杆和纸片的选择,燃烧时间的讨论等等,这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探究实验过程,实验---失败---调整---再实验---再调整---交流讨论---最后总结出一个结论,在真实的探究过程中,几乎不可能会一次成功的,一定会有一个失败调整的过程,一路顺风的实验其实是“假实验”或者说是“演实验”,所以说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实验中一定要有“失败”的经历,这才是一堂真正的物理课,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学生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得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真正的得以培养。对比过往的常规《序言》课,很多时候,很多实验,学生只是看了个热闹,思维上的训练很少,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背诵实验结论和科学探究过程,这绝对是对教学目标的轻视与遗漏,没有把握准教学目标这节课从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失败了。
二、实验设计需真实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是最能体现我们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如何有效的设计好实验以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物理教师面临的一个必考题,所有的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不是都是有效的、合适的呢?答案也肯定是否定的。但是作为一线物理教师,有没有勇气去用另外一个更真实有效的实验去替代教材中的“必考实验”呢?我看很多老师有贼心也没有贼胆啊,我就是一个这样的老师,有时候明明觉得实验设计不合理,却又不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只能在课后或者习题中给学生展示一下。为什么说汤教授是个勇者?我听了汤教授的课,我发现汤教授的实验设计已经完全突破教材的限制,直奔教学目标,不按套路出牌,颇有点“李云龙”的风格。就序言课来说,课本上的实验一个没有,设计的水平方向点燃蜡烛虽不符合生活常理,但是学生的思维却得到大量的锻炼,这是一位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大胆设计,我作为一个旁听者,都觉得上课学生经历了十分烧脑的过程,所以这个教学目标贯彻的非常到位的。再说复习课,明明是一场知识点的沙场点兵,竟然能以自主命题的方式开展,将点兵变成了演习;再说在浦口上的密度这节课,汤教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改变教学策略,由面密度进而推进到密度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认知,学生对密度的认识从二维进阶到三维,真真正正的理解了密度的概念。会上,汤教授说:我带的班,平时都是倒数,中考都是第一,这种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能力的魄力与勇气,这种真实场景的模拟与演练,这种大迂回教学战术的实施绝非“分数至上”的教育者所能理解的。
三、融合思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思考
课程标准的改革突出了融合的思想。在早些时候(我在大学学习教育学的时候)我就想,人类人为的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这样有助于人类深入的认识到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种认识往往是割裂的,片面的,不完整的,那么往后的教育发展的目标可能就是培养学生就一个现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多角度的分析或者具有大局观的解读。当然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不谈学科融合,就物理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渗透这种思想,将知识点融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实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思考与探索。记得两年前我在学校组织的七年级社团活动的时候,就进行了一次尝试:制作水火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里面融合了很多的物理知识,有牛顿三大定律,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还有机械能与内能的转换,以及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很多很多,而且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由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得出的,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和总结者,学生从一个水火箭的活动就获得这么多知识这不也是一种融合吗,尤其是看到汤教授的“蜡烛系列”实验,颇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当时内心还是非常自豪的,竟然和汤教授感应上了。而后就是我的一段深思,融合类实验适合什么时候用,思前想后,确定就是一前一后,序言和复习课非常适合融合类实验的介入,当然就实验的设计与选择还是需要精心的准备的。
最后,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学生,谨以此篇,小结我的学习感悟,以及不断勉励自己:向汤金波老师学习!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八日
总编:汤金波
点击查看示例
—☆声明☆—
(投稿入口:总编汤金波老师微信号)
(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公众号)
—☆友情链接☆—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